开云注册文章详细信息

Virtuf-Image Virtuf-Image Virtuf-Image Virtuf-Image

【看】单霁翔从故宫看门人到世遗守望者

Virtuf-HasTech Virtuf-HasTech

  ▲单霁翔接受新华每日电讯专访。吴佶摄

  年七旬的单霁翔,穿着他标志性的黑布鞋,再次出发了。

  2021年,他担任发起人和文化向导,完成了全首档世遗揭秘互动纪实节目万里走单骑前两季的录制。特别是最几个月,他以均两天一期节目的录制期,带领万里少年团遍访河南江西福建等7个省市12处遗地。这些遗地分布广泛各具特色,其既有1987年首批列入世界遗名录的项目,也有2021年最新的世界遗项目,还有名列世界遗预备清单正在争取成为世界遗的项目。

  每到一地,他除了踏访遗地,与当地遗研究者保护者交流,品尝地方美食,体验非遗传承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将承载人类创造和思想的世界遗,透过屏幕带入普通人的日常。

  在皇城根遗址公园内的北京城文化发展研究,单霁翔接受了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专访。聊起目前的生活状态,他笑言我退休快三年了。感觉就好像没退休一样,每天还得早起去上班,只是上班的地点变得不确定了。

  如今的他工作依旧繁忙,除了发起制作万里走单骑,他还参与了一档讲述北京城市规划的节目,同时在各大高校巡回演讲,当然也少不了写书。

  谈到自己的写作计划时,他感叹终于有时间整理以前想写但是没时间写的素材,退休后他得以从繁忙的日常工作和会议脱身,有了更多时间写作。除了跟故宫有关的内容,他的写作主题还涉及文化遗保护城市规划历史建筑活化等方方面面。几十年下,写了有70多本书。单霁翔总结道。

  当年履新故宫博物后,他花了5个月走遍故宫1200座建筑9371间房。也有数据显示,2012年到2018年,他做了1185场讲解,超过2000个时。直到现在,他依然每天遵循着严格的时间表,将热情和勤勉投注在文化遗保护的路上。

  均每天要走一万到三万步。面对记者的提问,他粗略估算了自己每天的行程,还不忘萌萌哒地调侃一下自己做冬奥会火炬手那天走得最少,只有60米。

  在万里走单骑第二季即将收官时,单霁翔回到北京,在他最熟悉的轴线上度过了24时。万里少年团兵分两路,从轴线的两端钟鼓楼永定门出发,一路朝南一路向北,最终在天安门广场会合,伴随着日出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我们想通过这一幕告诉人们,文化遗跟今天人类的生存跟我们的文化传承跟每个人都有密切关系,包含着非常广泛的内容。单霁翔说,所以要把文化遗和每一个人现实生活的联系和意义讲清楚。其实,每天我们可能都行走在文化遗,感受到文化遗的魅力,它对现实生活是有很大帮助的。

  文化遗不仅是历史的,还是现在的,更要走向未

  记者从故宫看门人到世遗守望者,退休之后您从走遍故宫每个角落到用脚步丈量华世遗,对于这种变化您有什么感触?为何选择用综艺节目的形式推进世遗保护工作?

  单霁翔以前在故宫每天要走几万步,也会和观众交流,问问他们需要什么,不过更多的是检查安全环境卫生等各项工作;包括之前在文物部门工作,到各遗地去,也是带着任,去推进工作的。现在再去很多遗地就不一样了,是通过节目带领观众走这些世界遗,讲述遗地的故事。

  是拥有世界遗最多的家之一。很多遗地人们耳熟能详,也有很多遗地人们叫不上名字;有的,人们去过,但大多数,人们都很少去。其实世界遗是我们的文化和自然遗,最重要价值最高的一部分。但是很多还没有进入人们的生活,没有成为人们的知识,所以我想应该把它介绍给更多的人,让人们了解。

  我一直从事遗保护,去各个遗地的次数很多,每次去都有不同体会。我就想通过节目的形式和大家交流这些体会。

  一种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像西湖苏州园林鼓浪屿,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情,或者从什么样角度去感受世界遗的魅力?比如西湖不仅有自然美景,更重要的是文化景观。比如苏州园林,每一处园林各不相同,不是千园一面,每位园林主人营造的时候都倾注了很多心血,如何叠山理水,建筑的布置,植物的配置,家具如何设计,都有所思考,才能让园林形成诗书画的意境。

  第二种是鲜为人知的,虽然是世界遗,但是很少有人去过,甚至没听说过,比如像花山岩画元上都遗址土司遗址等。我们希望介绍这类遗地的状况价值。

  还有一些文化遗广泛分布在一个城市,人们应该如何参观?如果希望了解遗的话,什么样的路线合适。像登封天地之历史建筑群的11处遗要素分布在嵩山广阔的区域,如何理解一个完整的天地之概念?像泉州,以宋元的世界海洋商贸心为主题,如何从泉州众多的遗要素提炼出这个主题?这样的内容会让人们慢慢熟悉世界遗,对遗保护的意义会有更深刻的了解。当然像大运河丝绸之路万里长城等线性文化遗,需要更多宣传。

  我特别希望跟年轻人交流这些文化遗的话题。但是我发现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状态都有变化。现在很多年轻人接受信息的惯在不断变化使用的工具在不断变化,应用手机互联网等数字技术。所以视频节目,比如像我在故宫修文物家宝藏上新了·故宫这些收视率比较高,尤其年轻人收看的比例比较高。我如果写书的话,比较多的可能一本总印量也就是五六万册,就算一本书可能有两个人看,毕竟也就10万人左右。但是一个我在故宫修文物,一上线就9000万人次观看,不是一个数量级。所以还是适应人们接受信息的惯,做一些大众的文化传播。这样可能更适应人们接受信息的现实状况。

  记者万里走单骑第一季节目从良渚古城遗址启程,第二季则从洛阳出发,以北京轴线收尾。在遗地选择上,您是如何考量的?

  单霁翔万里走单骑第一季的第一集,我们选良渚古城遗址,有两个意义,第一个,当时良渚古城遗址是55处世界遗最新的一处,就是刚刚申遗成功,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第二个,更重要的,它是华5000年文明的圣地。华5000年文明,在际上一直没有达成识。一些人认为华5000年文明只有3000多年是实证的。通过距今5300年到4300年的良渚古城遗址,包括大型水利工程的发现,就实证了华5000年文明史。我们想把这个故事讲好,所以选为开篇第一集的选题。

  第二季选洛阳作为第一站,因为洛阳是一个很特殊的城市。洛阳是沙漠绿洲丝绸之路的方起点之一,又是隋唐大运河的起点。唯一一个沙漠绿洲丝绸之路和大运河交会的城市就是洛阳。所以历朝历代在这里建都,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我们想以这个节点作为引子,所以选择了洛阳开篇。这季结尾选择了北京轴线。轴线是一条从钟鼓楼到永定门的7.8公里的古都轴线。一方面整体呈现,另一方面重点表现轴线上最大的一处古建筑空间,这样分成两集,最后结束的时候在天安门广场。通过这样的结尾表明文化遗不但是历史的,而且是现在的,更要走向未。

  记者这一年您为了世界遗的保护和传承,一直行走在路上。回顾这一路,您有什么样的感触?

  单霁翔华文化遗博大精深,非常丰富。因为对文物的概念,每个人有不同的认识,比如一些收藏家认为文物就是那些古物古董或者古玩。考古学者研究的是出土文物上的历史信息文化价值。古建筑学家研究的是建筑在历史上建造的过程,以及如何合理利用。但其实文化遗与人类生存文化传承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和每个人的现实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所以我们特别想告诉大家,人们每天都可能行走在文化遗,感受文化遗的魅力和文化遗对现实生活莫大的帮助。

  通过节目,我们希望让观众感受到原文化如此丰富多彩,如此博大精深。今天不仅局限于文物保护,而是已经进入文化遗保护的时代。这种转变体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遗不仅有文化的,还有自然的。比如庐山是文化景观遗,武夷山是文化和自然双遗。一方面既有非常壮美的山形水系自然环境,还有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有历代文人慕名而,在这里有很多的文化艺术方面的创作,比如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第三方面留下很多文物古迹,特别是像朱熹在武夷山和庐山都设立了书。白鹿洞书还是著名的书,也是四大书之一。这就把自然和文化融合起,人们不仅关注保护文物建筑本身,还要关注自然环境。

  第二,不能把文物看成是纯粹的静态的西。我们走访了很多活态的遗,比如像西递宏村,人还居住其,两个古村落已经成为世界遗。特别是像景迈山古茶林,布朗族傣族拉祜族佤族住在这山上,特别是布朗族和傣族,世世代代生普洱茶,是一个活态的传承过程。

  第三,文化遗不仅有古代的,而且有现代的当代的。它不是凝固在一个历史阶段,而是历代传承的。比如大运河以及北京轴线,是有生命的。大运河今天还在航运灌溉,还在美化城市的气候和环境。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家博物馆等建筑是当代的,但也是轴线遗的组成部分。

  第四,文化遗不仅是一个点,还是一个面,比如泉州和景迈山是一个范围。但是也不仅是一个面,还是一条线。比如北京轴线长城茶马古道大运河丝绸之路,是文化线路。它不但是商品贸易的线路,更是文化交流的廊道,不仅带动了围城镇的发展,也增进了历史上的文化交流。

  第五,保护文化遗,不仅要保护那些宫殿寺庙纪念性建筑,还要保护普通人生活居住工作的建筑和环境。比如大量的历史街区,包括福建土楼开碉楼等乡土建筑。还有那些商业老字号和工业遗。这些都寄托着人们世代的乡愁。

  第六,也是我们在节目里比较注意的,文物保护是保护物质的遗,但是节目大量展现非物质的遗,几乎每一集都有非物质文化遗传统工艺的传承,当地民俗地域文化的传承。我们希望告诉大家,非物质遗和物质遗本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记者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下录制过程一两个与文化遗保护相关,您感受也最深的故事。

  单霁翔我们在每一期节目都能感受到当地文物工作者为保护遗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比如有一家三代人守护武当山;守护土司遗址的老爷爷,如今他的孩子接过了守护的工作。比如庐山监测心的主任,她一家四代在庐山上,参与文物保护。

  比如在大足石刻,大家看到千手观音修得很好,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千手观音修复前的样子。尤其是汶川地震后,千手观音的大量手指头都存在病害,有的一只手甚至有一二十种病害,文保人员为每只手建立档案,用十年时间精心修复,过程很艰辛,很多文保人员的身体都受了伤。

  还有大足石刻博物馆首任馆长郭相颖老人,今年80多岁,守护北山石刻20多年。他不是简单的日常看护,而是认真研究。今天他能够详细讲述这些石刻的故事和价值。他还用2年多的时间,画了23米的长卷,把北山石刻当时的状况清晰地记录下。在世界遗专家们面前展示过,为大足石刻的申遗做了贡献。

  在每一处遗地都有很多文物工作者和当地民众,对这些文化遗所付出的努力和他们这种对文化遗所表现出的热爱,让人感受很深。

  年轻人参观博物馆不再是到此一游,而是享受文化

  记者去年,世界遗大会第二次在召开。在您看,目前我的文化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有哪些成绩和不足之处?如何才能做好文化遗的保护和传承?

  单霁翔这些年文化遗保护有了很大的发展,如何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是一项无止境的工作,目前的差距比较大。如今,我们的博物馆已经从每年只有两三亿人次参观,扩大到五六亿人次。但是我觉得不能满足于此,因为与14亿人口的总量相比,这样算起均两个人一年才走进一次博物馆,这跟有的家所公布的参观数据,一个人一年两三次走进博物馆,相差太远了。所以我们还要继续思考,博物馆怎么把文物更多地展示出,怎么讲好文物的故事,开放更多的场所,更多的古建筑经过修缮后被合理利用,而不是锁起束之高阁。我认为,越合理利用,文物会越健康;越封闭起,糟朽得越快。

  我们今天对于文物的修复和保护技术,要与现代科技发展结合起,有更多的新技术应用到文物的保护和日常的维护。比如故宫博物建立故宫文物医,就是运用大量的新技术,每修复一件文物都要先进行诊断,出诊断报告,出修复方案,再科学修复;而不是把它修得越新越好,要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的历史信息,不改变原状,使文物能够益寿延年,而不是返老还童。应用科学技术科学理念指导修复,今天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基层的文物机构,无论古建筑修缮文物修复科学研究还是文化服,都应该得到加强。很多基层机构,现在无法满足文物保护任的需要。比如一个文物大县可能有数百处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往往只有几个人员编制。这些员工难以承担这么多的保护任。如果机构健全,有更多的文物保护工作者能够参与到文物保护,这样文物才能得到持续的守护。

  记者您曾反复提到要让文物活起。在您的带领下,故宫博物进军了文创行业,紧扣当代年轻人的需求,打造了很多爆款,也引起了各地博物馆等纷纷效仿。打造文创IP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单霁翔故宫博物研发文化创意品和鼓励文化创意是为了感染更多的观众,尤其是那些到故宫和没有机会故宫的观众,让人们更加了解故宫博物。这就是说如何使故宫文化融入人们现实生活?这就需要研发数字技术的文化品。比如通过互联网举办丰富多彩的网上展览;通过APP呈现各种文化的藏品的建筑的内容。比如每日故宫,每天推送一件套图文并茂的故宫藏品信息。比如通过数字技术制作一些短视频影像和一些人们可以参与的活动。

  另一方面,故宫博物的文化创意品,创作灵感往往源于对人们的现实生活的观察,挖掘人们生活需要什么,然后与故宫文化资源结合,这样文化创意品就可以走进人们现实生活,因为它不但有知识性,而且有实用性。到了2018年底故宫博物已经研发了种文化创意品,这些文化创意品覆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人在传统文化的陪伴下,慢慢喜爱上故宫的文化创意品,也参与到文化的传播,扩大了故宫的影响力。

  我感到,一个大家普遍能够接受的经验就是文化创意品一定要突出创意两个字,不是模仿复制抄袭某个类别或是某个博物馆的品,一定要深入自己的文物库房,挖掘可移动不可移动文物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第二个经验是,一定要详细地观察人们的现实生活,尤其是年轻人的文化需求,把文化资源和人们的现实需求对接结合起,这样才会出好的文化创意品,才会出人们喜爱的愿意带回家的文化创意品。

  记者年,各种文博类的综艺表演层出不穷,精品节目如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更是频频登上热搜,您如何理解年文化领域掀起的文博热博物馆热?

  单霁翔随着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人们希望在文化方面能够有更多享受。同时现代生活节奏比较紧张,所以人们倾向于利用空闲时间,特别是等车坐地铁这类碎片化时间接受信息。手机的普及使得工具更加便捷。所以文化传播要适应人们这种生活状态,在三五分钟之内就能接收到信息,在不同的地点也能接收到信息。因此,包括短视频在内的新的传播方式,逐渐为人们所喜爱。这种方式也要找到内容载体,比如在不久前北京城文化发展研究举办了一个展览,叫一元‘’始2022北京轴线特展,在网上传播得很好。这就是活动大媒体,通过媒体把展览内容传播出去。所谓大媒体就是它的内容吸引人,人们对这些内容的注意力有10多分钟就够了,不可能看很长时间。但是这10多分钟的效果非常好。包括我们万里走单骑也是收视率越越高,特别吸引年轻人。这些都表明人们通过自己的手指选择。现在内容太多了,节目太多了,要通过努力吸引人们选择。

  守住初心就是要择一业,终一生

  记者您曾经撰文指出,文明‘无问西’,开放方能互鉴。这些年您也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在您看,传统文化应当如何走出去?怎样才能讲好故事,特别是传统文化的故事,向世界传递声音?

  单霁翔人类文化是多元的,全世界各个民族在各自的历史发展都创造出绚烂多彩的文化。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应该是开放互鉴同发展的。所以我们要增进相互了解,只有通过相互了解,才能互惠互利,同发展。我们既要了解世界,也要让世界了解我们。所以我们要走出去,向世界讲好故事。比如故宫博物每年召开太和论坛,就是邀请全世界文明古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一同探讨不同文化如何同发展的问题。

  还有一个向世界讲述故事的途径是申报世界遗。世界遗是联合教科文组织经过严格的程序认定的。每一项世界遗都具有全世界意义上的突出普遍价值。这样的遗,价值超越了民族和家,成为全人类同的遗。在申报世界遗的过程,联合教科文组织会委托遗专家考察,还会在遗大会上集体评议,通过后才能列入世界遗名录。所以积极参与世界遗事业就能得到全世界的关注,就有机会向世界讲述故事。

  记者退休后,您依然选择继续投身遗保护工作,您是如何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和勤勉,如何守住初心的?能否和当下的年轻人分享下您的人生经验。

  单霁翔其实我从就和文化遗很有缘分。我的父亲是学文学的,特别是古典文学研究,我的时候,父亲经常带我游览各种古迹。这些古迹后很多都成为世界遗。后我去外留学,学的就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回后在规划部门工作,接触很多历史建筑文物建筑。后调到文物部门工作,和文化遗打交道的机会就更多了。

  人的一生,有时工作会比较稳定,有时工作会经常有所变化。我的工作经历其实有过10多次变化,我曾是建筑师,搞规划设计,不久我就去做城市规划管理,后转到文物保护,再后做博物馆馆长工作内容涉及建筑城市规划文化遗保护博物馆等,其实都是不同的领域。怎么能够把这些经历融贯综合起,怎样走进一个全新的领域?我的经验是,通过回望自己过去的经验,分析哪些能够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应用。人要不断适应变化的状态,要努力读书,努力尽快进入角色,使自己在新的岗位上能够充实充满信心地工作。

  守住初心就是要择一业,终一生,我一直从事和文化遗有关的工作,一生也就会做这一件事。像故宫博物的那些文物修复师,像在各个遗地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像最冬奥会上为争光的运动员们,他们也都是如此。当然,随着时代变化,随着家的需求你可能会变化岗位,但不变的是要有一个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初心。所以说,年轻人要想有所成就,就要守住初心,就要择一业,终一生。刘草